1990年,互联网金融概念兴起。20多年发展时间,互联网金融经历过外界的热烈追捧,也经历过外界的强烈质疑。而外界质疑的正是互联网金融当下面临的坑。
设立资金池,借贷平台接入银行存管
在对于2016年的互联网金融,外界听到最多的词就是合规。但是诸如旁氏骗局等血淋淋的教训彻底浇灭了投资者的热情,互金合规元年伴随着的是资本寒冬,这恐怕是互联网金融从2011年兴起截止到目前,经历的最大的一个坎,资本不再流通,许多企业面临着倒闭和退出。
怎样找回资金端?平台安全性问题再次受到大众瞩目。设立资金池,平台风控做不到位,这些老生常谈的东西依然是企业的痛点。对此,8月24号银监会发布《暂行办法》,正式明确要求各平台必须做到资金由第三方银行机构存管。这就极大降低了借贷平台设立资金池的可能性。
获客成本,用户流量需要高粘性
如果问当下P2P平台坐高的成本来源于哪里,获客成本不提。金融科技行业的一位从业人员透漏,目前平台获取一个用户的成本已经达到700元,成本太高了,企业根本吃不消。如此高的获客成本,给平台带来的流量也只是昙花一现。
对此,海投汇CEO周立宾表示,我们不会做羊毛企业,我们想要做的是长期发展。提高留存率一直是企业坚持的在做的事,但是问题在于现在的借贷平台都太焦虑,把平台做好,流量自然就来了,就像蚂蚁金服,蚂蚁金服并不需要用高收益率赚取用户流量。
大数据征信,隐私不是信用
在互联网金融领域,一大难题便是“征信”。目前平台普遍采用的方法是“大数据征信”。究竟哪些数据被用于大数据征信呢?虞咏峰表示,当前大数据主要应用在数据挖掘、字段分析、用户画像、行为分析等一些层面。运用大数据的目的其实就是过滤出征信信息,许多平台都倾向于通过购物记录、聊天记录、上网记录、信息邮件等这些数据来判断一个人的信用,这些数据并不属于个人信用,而属于个人隐私。
在这方面,借贷平台并没有得到有关信用的信息。挖掘什么样的信息,如何滤出真正有效的征信数据,多维度、全面立体、有效地反映个人信用是国家信用体系要去完善的。
文章评论
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