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要闻 正文

NFT观察日记:出版社花式玩转数字藏品

来源: 科技快报 2022-05-31 14:06:43.0

  金色财经

  近年来,数字技术不断发展迭代,出现了划时代的区块链技术。区块链技术独有的去中心化、公开透明、不可篡改等特点,使得它极为适合应用在版权保护等出版领域。

  对于图书出版业来说,数字藏品会对文创类、精品类等具备艺术价值或收藏价值的图书种类的出版与发行产生重大影响。这些图书的生产与制造可以不再局限于实体图书的印刷与发行,而是在区块链发行对应图书的数字藏品,为图书的销售开拓新的形式与渠道。

  随着数字藏品的火热发展,各行各业已经瞄准了这块大蛋糕,纷纷入局。如今出版行业也开始入局,并在其中“玩”出了各种花样。

  出版界涉足NFT,最早源于美国的几大老牌出版机构:

  到2022年,中国出版业开始进军NFT市场:

  3月,北京长江新世纪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打造的出版业首个NFT——“贰拾年·光阴的故事”开售。此间数字藏品,从长江新世纪20年出版物的2000多幅图书封面中,精选出近700幅具有时代代表性的封面,合成一张海报,单价19.9元,限量8888份,上线仅20秒就宣告售罄。这是国内出版业推出的首个数字藏品,不仅开启了出版业的数字化时代,也打响了出版业踏入NFT领域的第一枪。

  4月,上海,文学杂志《收获》携手六大出版社,推出了首款文学类数字藏品盲盒“无界”。发行方邀请了梁晓声、刘亮程、李敬泽、毕飞宇、郝景芳、蒋方舟等八位作家作为数字产品主体,根据每位作家的个人及作品特色,发行了签名海报和音频两种形式的数字藏品,共1995份。

  与单纯推出数字藏品不同,该项目将实体书与数字藏品结合,购买一个“数字藏书”将获得一本实体书以及一个唯一且不可篡改的附有原作者亲笔签名的数字藏书票。

  通过区块链相关技术对实体书和数字藏书票进行锚定,最终两者都有独一无二的编码,互相锚定,相互对应,此举大大提高了图书收藏的珍稀度和唯一性。

  据悉,阿来的《瞻对》、马识途的《马识途西南联大甲骨文笔记》以及刘心武的《刘心武爷爷讲红楼梦》等经典著作都加入了此次“数字藏书”项目中。

  4月,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面向全球首发《国美之路大典·总卷》数字书签,共10000份,每份29.9元。买家后期将获得阅读高清电子书的权益。

  5月,浙江摄影出版社陆续发行“方国平《非常色》摄影系列数字藏品”,限量1250份,单价19.9元。买家可以观赏高清摄影作品。

  5月,中图云创和童趣出版有限公司联合出品了全国首款科技典籍《天工开物》系列3D数字藏品《乃粒·耕耕》《乃粒·秧秧》,该系列数字藏品孵化于数字技术的深度集成以及实体图书内容的多层创作,是“出版业首个脱胎于实体图书的3D数字藏品”。

  中图云创自2019年开展“5G新阅读”以来,旨在通过科技与文化深度融合的方式,将5G、虚拟现实、超高清等数字技术应用于传统出版物,形成以实体图书内容IP为基础的新型数字内容,为读者带来互联网3.0时代下的全景沉浸式阅读体验。

  更个人化的阅读体验

  NFT正创新性地赋予图书一些新特性。

  购买出版业NFT产品的买家,所获得的权益,与购买纸质书和电子书,都不同。如果做得足够好,很有可能兼容纸质书与电子书的优点:

  购买的纸质书被摆放在私人书柜里,是个人持久拥有的实物;但是如果部头比较大,阅读不一定方便。

  传统电子图书,基本解决了随时阅读的需要,同时相比实体精装大部头,价格也有优势;但是只有在亚马逊、苹果、腾讯等平台,读者才能“拥有”和阅读它。如果这些平台停止服务,我们购买的这本电子图书也将消失。

  从这个角度讲,基于区块链功能的NFT出版物,除了和电子书一样便携,它能真正成为买家的个人财产。(金色财经)

责任编辑:张靖笛


免责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钱大人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分享到:
  • 在不把微商整顿一下那么你的微信产品真的很危险了 微商里面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是假货 骗来骗去都是骗的身边好友 可恨又可恶 抵制微商封杀微商
    08-30 19:02

用户推荐

换一换
  • 钱大人

    以机器人投顾金融资讯为核心,囊括机器人投顾、大数据、科技金融、基金和创投多个垂直领域的内容,及时价值,专业权威。

  • 家财

    专治小白理财综合症,深度金融分析,浅显易懂表达,轻松玩转保险、信托、股票、外汇、期货。

  • 肖子坤

    2009年毕业于武汉大学,次年末进入天津贵金属交易所,从事交易员对大资金投资调配控制。擅长应用江恩、波浪理论与技术形态指标,结合国际基本面分析市场走势,以短中线操作为主,实战经验丰富。

  • 财经报道

    以独立的价值判断、独到的报道角度,全面覆盖宏观、商业、金融、证券、理财等各个领域。

  • 李乾儒

    出身于金融班科,从事股票,期货,证券,发售分析工作,拥有5年实战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