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搜狐 实在智能
自ChatGPT问世已经过去了半年时间,国内大厂们已经纷纷入局,国产ChatGPT产品争相面世。但目前为止,相关产品几乎都是在弱人工智能的基础上演化而来,离强人工智能尚有距离。为什么“学习能力”一向很强的国内厂商,这一次没有快速追赶上ChatGPT呢?
经过几个月的“角逐”,国内第一批ChatGPT产品已经面世。但是,不管是打响国内ChatGPT第一枪的百度“文心一言”,还是三六零、阿里以及科大讯飞紧急孵化的各个大模型,似乎都有些“雷声大雨点小”的意味。
为什么国产大模型,这一次没有追上ChatGPT?
国内的AI机器人、AI识图技术已然“炉火纯青”,相关产品也曾一度风靡海外。以AI机器人、AI识图以及视频识别技术等一系列专用人工智能,统称为弱人工智能,这些弱人工智能产品能够回答简单的问题,完成系统预设好的指令,并与其他家电产品联网,营造智能家居系统。
相对于弱人工智能,ChatGPT代表的是一种强人工智能,用户只要对其发出比较具体的提示语,对其提出相关要求,ChatGPT就可以写程序、做翻译、写论文、参加考试甚至进行文化创作。
除了环境因素,摆在国产大模型面前的还有现实因素。简言之,就是ChatGPT需要先理解人类的语法、语义,再通过收集大量资料、不停地完成训练、反复学习才能够达到当前类似于人类,甚至超越人类的表现。而国产ChatGPT在这两项技术方面都略逊一筹,一方面是数据库容量大,而更重要的是中、英两种语言结构的天然差异。
那国产大模型如何才有出路呢?
深耕行业场景。
算力、大规模数据、高成本人才成为大部分企业入局通用大模型的“拦路虎”。深度定制、广阔的场景应用,则催生了国内垂直领域大模型的开发。
近段时间,国内面向垂直产业的大模型异军突起。华为发布盘古金融、电力、药物分子三个垂直领域大模型;阿里云宣布与7家企业推动大模型在油气、电力、交通等行业落地;京东表示将发布千亿级大模型,进一步聚焦行业应用。
垂直大模型是针对特定领域或任务进行深度学习训练的超大规模模型。相较于通用大模型,垂直大模型具有更强的领域专业性和任务针对性,能够更好地解决特定领域的问题和提供更加精准的服务。垂直大模型正加快覆盖金融、医疗、商业、办公协同等行业和领域。例如盘古大模型、商汤大模型,还有8月16日“你说,他做”实在智能第七次发布会上即将发布的实在TARS垂直大模型,在此次发布会上,AI领域的重磅大咖将齐聚杭州,共同见证实在智能永远创新 · 永远AI的新阶段,敬请期待。
未来,在应用落地垂直大模型时,拓宽产品AI能力及技术应用边界仍是科技公司不断努力的方向,应持续关注技术发展和应用所带来的挑战,为数字经济持续发展贡献实实在在的科技力量。
免责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钱大人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文章评论
0条